原创:茂林之家
刘仁轨:白江口之战中的民族脊梁
(基于正史记载与历史评价整理)
一、大器晚成的儒将之路
刘仁轨(601—685年),字正则,河南尉氏人,出身寒微农家。隋末乱世中,他以“恭谨好学”闻名,常于田间地头以树枝画地习文,终成博学之士。唐高祖武德年间,因替任瑰修改奏章而受赏识,历任息州参军、陈仓县尉等职。唐太宗时期,他因处事刚正,曾怒斩横行乡里的折冲都尉鲁宁,反获李世民赞赏,官至给事中。
然而,仕途并非一帆风顺。唐高宗显庆年间,因得罪权臣李义府,刘仁轨被诬陷“督运粮草失职”,险遭处死。后逢高宗东征高丽,他以年近花甲之身随军出征,命运由此转折。
二、白江口之战:以少胜多的海战传奇
背景:公元663年,日本天智天皇以“援助百济”为名,倾举国精锐2.7万人、战船千余艘,联合百济残余势力反攻新罗,切断了唐军退路。唐高宗急调刘仁轨率水军赴援,与新罗海军会师于白江口(今韩国锦江口)。
战前布局:
刘仁轨所部仅7000人、170艘战船,远逊于倭军。但他洞察敌情:倭船虽多且灵活,但多为小船,抗风浪能力弱;唐军楼船、蒙冲等大型战舰高耸坚固,适合防守反击。他命部下将战船梯次排列,形成“连环阵”,严阵以待。
激战过程:
8月27日,倭军千船竞发,率先发起冲锋。唐军稳守阵型,以强弩、火器还击。倭船因体积小、行动受限,陷入唐军包围。刘仁轨抓住时机,下令火攻——火箭夹带燃油射向敌船,海风助长火势,“烟焰涨天,海水皆赤”。倭军阵脚大乱,溺亡者无数,主将朴市田来津亦战死。
此战共历四回合交锋,唐军以少胜多,焚毁倭船400余艘,歼敌数万,史称“白江口之战”。
战后影响:
百济王扶余丰仓皇逃亡高丽,其子扶余忠胜等投降唐军。日本天智天皇惊惧,斥巨资修筑四道防线防御大唐,此后千年未敢再犯。此战不仅巩固了唐罗联盟,更使日本开启全面“唐化”进程,派遣遣唐使学习中原文化。
三、功勋卓著的晚年与身后荣光
白江口大捷后,刘仁轨官阶连升六级,历任尚书左仆射、文昌左相等职,成为“出将入相”的传奇人物。他晚年两度辞官归隐,武则天亲笔致信,喻其为“汉萧何”,力邀复出辅政。
公元685年,刘仁轨病逝,享年85岁。武则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上一篇:没有了
下一篇:没有了